1935年1月28日下午,毛泽东给中央红军中负责无线电侦察的情报部门军委二局的局长曾希圣下达了一个手令,内容是要二局指定专门电台,限三天内把云南军阀龙云及其下属各电台找到,并加以控制。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制定的任务目标并没有进入云南的计划,毛泽东为什么要在战斗的危急关头发出这样的指令?
这时,蒋介石不仅调动国民党中央军,还集结了川、滇、湘、桂、黔五省的军阀部队,企图全面封死红军退路。
连续四天四夜,军委二局尽可能搜集周围敌情。在扎西期间,他们用4天时间连续攻克敌军6本密码,对上至蒋介石意图,下至各路“围剿”军的具体部署和行止了若指掌。
1935年2月6日,为了调动滇军“围剿”中央红军的积极性,蒋介石任命龙云为“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龙云随即用电报发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谁知2月7日晚上,这封密电发出后不久就被军委二局截获,并成功破译。
根据二局提供的情报,毛泽东在扎西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策略。
在国民党军向扎西地区逼近时,中央红军突然掉头东进,从敌人的空隙穿插出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杀了敌人一个回马枪。
遵义战役中,红军歼灭和击溃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3000多人,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由此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著名词篇。
1935年3月10日凌晨,红一军团发来电报,建议主力进攻苟坝西面的打鼓新场和三重堰,歼灭驻守的黔军。
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不能打固守之敌,不能“啃硬的”,应该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但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否决了他的主张。而毛泽东并没有就此放弃。
后来,根据敌情通报,毛泽东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最终,会议作出调整战术的决定,红军主力随即调整方向,改打鲁班场,同时在茅台渡口架起浮桥,第三次渡过赤水。
三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主力没有继续前进,而是在赤水河边的树林里隐蔽起来。毛泽东下令全军无线电静默,只收报不发报,另外命红一军团派出一个团携带电台,一边前进一边发报,伪装成主力部队要从川南、古蔺地区渡过长江的样子。
蒋介石急忙调集重兵,准备在叙永、古蔺、毕节一带“聚歼”中央红军。
就在敌军等待合围的一刻,毛泽东再次做出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中央红军第四次渡赤水。
实际上,就在3月21日红军四渡赤水这天,蒋介石从电台情报当中获悉红军主力的踪迹,并很快发出密电调兵追击。而这封密电毫无意外地被红军电台截获,12个小时之后就被破译出来,放在了毛泽东面前。
1939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评价二局:“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自四渡赤水以来,红军行踪成谜,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在川滇黔一带兜兜转转,却始终无法实现合围。
1935年5月2日,中央红军在金沙江畔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一路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走过一望无垠的川北草地。
一天中午,红一军团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接到一个任务——到甘肃省哈达铺镇侦察敌情,再筹措一些粮草物资。
两人动身前,毛泽东嘱咐说:你们再找点“精神食粮”回来,日期越近越好。这里说的“精神食粮”,就是长征中难以获得的报纸、杂志。毛泽东希望通过它们了解全国局势的变化。
带着这个特殊的任务,梁兴初在哈达铺镇的邮局里找回了大量报纸。根据报纸上的信息,毛泽东等人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进军陕北。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25000里长征落下帷幕。
25000里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征途中,侦察、谍报、无线电破译和军事情报构成了一张无形的情报网,支撑着红军的每一个决策,为夺取长征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