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乌兰察布日报
●孩子们参加暑期兴趣班 本报记者 朱旭敏 摄
□本报记者 朱旭敏
随着暑假来临,各类少儿兴趣班、学习班迎来报名高峰。绘画、舞蹈、编程、书法、学科衔接班……琳琅满目的课程让不少家长陷入“选择焦虑”:既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又怕过度学习磨灭天性,如何为孩子选到合适的暑期课程,成了许多家庭的难题。
在吾悦广场的教育机构聚集区,各大兴趣班已开启暑期招生。某少儿绘画机构内,工作人员向家长详细介绍课程安排:“我们暑期课程分三个班型,‘3—5岁创意涂鸦班’通过手指画、拓印等方式引导孩子认识色彩;‘6—8岁漫画基础班’从Q版人物入手,教授构图和线条;‘9岁以上素描进阶班’侧重几何体和静物写生,适合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孩子。”
“朋友圈里别的孩子报了3个兴趣班,我们不报总觉得落后。”市民王佳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这个暑假她已连续一周对比课程,“艺术类怕孩子没天赋,学科类怕太枯燥,运动类又担心安全,选来选去反而更迷茫。”王佳的困扰折射出不少低龄儿童家长的普遍心态。
市民周强的女儿即将升入五年级,他的选课纠结更显“目标导向”。“孩子数学偏科,本想只报数学衔接班,但编程班老师说‘逻辑思维对数学有帮助’,现在反而不知道该先试哪个。昨天还和妻子为‘先补弱项还是培养思维’吵了一架,总怕选错耽误孩子。”周强说。
类似的困惑在家长群体中并不少见。市民黄先生坦言,“去年给孩子报了4个兴趣班,结果孩子整个暑假都在赶课,不仅没学到东西,反而对学习产生抵触。今年想少报点,但看到别的家长晒‘暑期计划表’,还是忍不住想‘加码’。”
面对家长的无措,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的资深教师范俊给出建议:假期是孩子放松休整、发展兴趣的黄金期,盲目跟风报班往往适得其反。“首先要尊重孩子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范俊建议,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列出感兴趣的方向,通过体验课观察投入度,再决定是否深入学习。其次,要把握“劳逸结合”原则,每天安排1至2个兴趣班即可,预留自由玩耍、亲近自然的时间,过度填充会导致精力透支,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家长需明确暑期学习目标:是培养特长、弥补短板,还是丰富生活?目标清晰了,就不会被课程牵着走。”范俊举例,“低年级孩子可侧重阅读、运动等基础能力,高年级孩子则针对性提升学科薄弱环节。”他强调,“暑期的核心价值是让孩子在放松中成长,而非追求‘量’的积累。合理规划学习与休息时间,做到张弛有度,才能让孩子既有所收获,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家长不妨放慢焦虑的脚步,多倾听孩子的真实需求,让暑期成为孩子成长的‘加油站’,而非‘压力场’。”
[手机扫一扫]
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